我国热处理(含表面改性,下同)技术的落后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拟就热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的特点、作用、我国在此领域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和发展出路等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期望引起讨论并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1、 热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的特点 材料的性能并不单纯取决于材料的种类和成分,通过热处理和表面改性改变材料内部的组织,将大幅度改变材料性能。例如:高速钢在退火状态硬度不高于 280HB并有相当好的塑性和韧性,在经过淬火回火之后则有很高的硬度、红硬性和耐磨性。由于溶入基体中的合金元素的含量以及奥氏体的晶粒度都和淬火温度 有关,其趋势是硬度、红硬性随淬火温度提高而提高,韧性则随之下降,强度则是先升后降。利用这种规律,可以根据不同刀具和模具的使用特点选择各自最佳的淬 火温度,车刀具的刃部和刀柄都比较厚实,对强度要求不高,承受冲击载荷较轻, 可以采用接近于熔点的淬火温度,使尽可能多的合金元素和碳溶入奥氏体中,从而提高红硬性和耐磨性。钻头钻孔时刃口不易冷却,希望尽可能提高其红硬性,但为 防止扭断,钻头需要有较高强度,因此其淬火温度略低于车刀。铣刀和绞刀的刃口较薄,为了避免崩刃,要求有足够的韧性,应适当降低淬火温度,小钻头使用时主 要损坏方式是扭断或折断,为保证较高强度宜进一步降低淬火加热温度。冷挤压模具承受很高的应力,而对红硬性要求不高,所以选择出现强度峰值的淬火加热温 度,而对于一些细长的或形状复杂,受较大冲击载荷的冷冲模,则应选择更低的淬火温度。表1说明用同一种钢制造的刀具或模具,应根据使用情况和失效的方式选 择不同的淬火温度,其变化的范围达到150℃。但对于一个具体的工件而言,只允许±5℃的偏差。 结构钢和低合金工具钢也有类似的情况,预先热处理组织、淬火加热温度、冷却方式、回火温度都对钢的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使材料获得不 同的综合性能。结构钢的强度、硬度、韧性、塑性和弹性极限都随着淬火后的回火温度而变化,对于要求具有高塑性、高韧性特别是低的缺口敏感性的工件通常选用 高温回火(调质处理),而要求高强度和较高硬度的工件选用
|